会计报表粉饰与盈余管理-会计报表粉饰的招数介绍
接下来为大家讲解会计报表粉饰与盈余管理,以及会计报表粉饰的招数介绍涉及的相关信息,愿对你有所帮助。
文章信息一览:
哪位高手给我讲解一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谢谢!
另一是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hne 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根据以上两个权威性的定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主要具备这样一些涵义: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它包括经理人员和董事会。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 在我国具体的经济环境中,经济体制尚不完备,法制也不健全。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时,往往突破了其合法的界限,因而不当的盈余管理泛滥,危害了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利益,扰乱了证券市场秩序。显然,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负面作用远远大于其正面影响。
从盈余管理的实施手段看,可将盈余管理分为两类:披露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前者是通过会计手段实现的,而后者则是通过安排真实交易实现的。(一)会计手段 公司实现盈余管理的会计手段主要是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进行的。
据《证券时报》和联合证券公司1999年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中,进行关联交易的占556%,巧用会计政策的占444%.就2000年年报来看,在1018家上市公司中,有29家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实现为数不菲的一次性转让收益,公司的净利润指标由此大大改观。
盈余管理的手段 从盈余管理的实施手段看,可将盈余管理分为两类:披露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前者是通过会计手段实现的,而后者则是通过安排真实交易实现的。目前对盈余管理手段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披露管理,本文则在简要分析披露管理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真实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盈余管理通常是指企业管理层为了给企业或个人谋取利益,而通过使用会计手段,或***取实际行动使企业账面盈余达到所期望的水平的操控性行为(Schipper,1989)。
新会计准则下可以粉饰财务报表的手段有哪些
1、新准则影响利润的五个方面,从以下各方面可以粉饰报表:资产减值 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样的“一刀切”好处是企业无法通过冲回减值准备来调节利润。
2、选用不当会计政策是财务报表粉饰的常用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未满足收入确认标准下确认收入 手法多体现在提前确认收入和不适当确认收入,通常是提前确认收入(当商品所有权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尚未转移时就确认收入),比如委托代销商品在代销方尚未出售时就确认收入。
3、利用虚拟资产科目作为“蓄水池”,不及时确认、少摊销已经发生的费用和损失,也是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粉饰会计报表,虚盈实亏的惯用手法。其“合法”的借口包括权责发生制、收入与成本配比原则、地方财政部门的批示等。
4、生交易进行会计报表粉饰。关联交易剔除法的延伸运用是,将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与其母公司编制的合并会计 报表进行对***析。如果母公司合并会计报表的利润总额(应剔除上市公司的利润总额)大大低于上市公司的利润总额,就可能意味母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将利润“包装注入”上 市公司。
5、除了通过少计提减值(或坏账)准备的方式来虚增利润,通过多计提减值准备同样也能达到粉饰财务报表的目的。例如,企业A欠下企业B一笔债务,这笔债务在2008年已经偿还完毕。但企业B在2007年的财务报表中将该笔债务全额计提风险损失,企业A偿还的该笔债务就成了当年企业B的利润。
6、中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8号》中对舞弊定义为导致会计报表产生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财务舞弊按舞弊主体可以分为管理层舞弊和员工层舞弊,按舞弊目的可以分为恶意舞弊和善意舞弊。
企业盈余管理研究背景及意义
1、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2、这一定义向人们展示了盈余管理的两个特点:第一,盈余管理的动机是误导“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契约的后果”。从企业利益关系人的角度上看,企业业绩主要影响企业所有者、潜在投资者和债权人所作出的投资决策,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管理者的报酬决策及税务部门的税收决策。
3、高管薪酬盈余管理研究背景(一)高管股权激励与增加公司价值关系的研究一部分研究表明:高管没有动机增加总司价值,如Jensen and Murphy (1990),Ford等);而相反另一部分研究结果表明:增加高管股权激励能够增加公司价值,如 Mehran (1995)等。 而本文的研究却表明,高管股权激励程度越高,其操控盈余的水平越高。
关于会计报表粉饰与盈余管理和会计报表粉饰的招数介绍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会计报表粉饰的招数介绍、会计报表粉饰与盈余管理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搜索。